每胎每月2萬?重陽敬老2000?發錢合理嗎?
我們的政見讓非常多的人驚訝,
認為這只是單純的空頭支票,
不可能兌現,
但事實上,我們每條政見,
都有背後發放的理由,
與它能帶來的後續效應,
而不是單純的大撒幣而已。
先從核心理念談起,
我們的關鍵想法是:
補助如果沒有補到位,
其實就只是浪費錢。
我相信大家如果需要買車,
絕不會說:
「因為我現在預算只有5000塊,
那我先買個輪胎吧。」
聽起來很荒謬,
但這就是政府現在在做的事。
為什麼要發生育獎勵金和育兒津貼?
因為想鼓勵生育,對吧?
但請問每個月補貼幾千塊,
會有鼓勵的作用嗎?
想必是沒有。
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對生育怯步的,
現有的獎勵金與補貼,
完全無法達到鼓勵作用,
只是讓本來就有意願生產的父母,
獲得一點不無小補。
這樣的態度隨處可見,
例如社會住宅,租金市價打7折,
結果台北市的社宅居然出現一間4萬,
最近有名的旅館轉社宅,
每間租金要2萬2 ,
結果房間租不出去,
政府還每個月補貼空房,
請問這到底是在幫人民,
還是充數做政績?
同理,中低收入戶老人津貼,
一個月只有不到8000元,
低收入戶的津貼甚至要求低於基本薪資,
如果政府一方面認為基本薪資是「生活基本」,
又為何強迫低收入戶低於基本?
甚至連以工代賑的薪水,
都要求不能超過基本工資,
請問這到底是幫忙,還是欺負弱勢?
(而且台灣的低收入戶資格超嚴格!)
一個人之所以會落入中低收入戶,
就是因為生活遇上了困境,
例如家中經濟支柱突然出了意外,
因為孩子需要照顧無法全職工作等等。
社會安全網的概念,
應該是接住他,然後想辦法讓他回歸,
而不是放任他在邊緣掙扎。
結果這些人被長期困境壓垮,喪失鬥志,
政府反過來把他們視為「財政負擔」。
就如同政府放任房價物價飆漲,薪資躺平,
大家因為生活太苦了不敢生孩子,
然後反過來怪大家「你們怎麼都不生」。
換掉這種政府吧。
要解決問題,就該把事情做到位,
就像如果真的需要一台車,
就該想辦法增加收入,把車買到。
這才是真正的財政紀律,
而不是永遠花小錢買輪胎,
然後說「我們有在做了」,
每年買一個輪胎,
買一百年也不會變成車啦!
所以我們才會有一系列完整的政見,
首先透過800萬的青年住宅,
同時降低房價又開創政府財源,
還能夠改善交通和城市熱島效應。
接著我們設立台北基本薪資到4萬,
並且補貼中小企業渡過中間過渡期,
提升大家的消費力,
促進整體經濟。
居住、經濟、交通都有改善,
人們生活開始有了希望,
終於有了「或許能生下一代」的念頭,
再透過完整的生育補助,
讓大家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。
生育獎勵金首胎10萬,第二胎20萬,以此類推,
就是首先能彌補生產過程的醫療費用,
再鼓勵生產數量。
每胎每月2萬的津貼,
則能夠讓照顧孩子的人,
就算工作受到影響,
也不會影響到家中經濟。
再結合公費保姆,
在公幼增設的過程中,
讓抽不到公幼的家庭也能用公幼的價錢,
請到保姆照顧孩子。
對於養育孩子有焦慮的新手父母,
我們提供社區的諮詢資源,
讓他們能夠可以求助並且建立正確觀念。
我們的政見甚至還包含了多元教育中心,
以及鼓勵自學的系統,
可以讓孩子提早探索興趣,
又降低學校老師備課壓力與名校光環。
這樣完整的規劃,
才稱得上在「全力對抗少子化」吧?
少子化,是社會艱苦、政府失能的結果,
而不是什麼「年輕人觀念變了」,
不把責任推卸給時代、民眾,
真正捲起袖子來解決問題,
這才叫做有擔當的政府。
所以社會住宅,
我們要以承租人的收入為基準,
只收承租人收入的十分之一,
真正達到減輕負擔的效果,
他們也才能把多出來的錢,
拿去進修、提高生活品質、創業,
增進整體社會生產力。
所以低收與中低收入老人津貼,
我們要加倍發放,
同時提升社工的人力與待遇,
並且整合職訓局、產發局等部會,
全力協助他們脫貧,
使他們不再被貼上社會依賴的標籤,
而能夠重新安居樂業。
當人們的整體生活有所提升後,
也不會再有什麼「世代不正義」的問題。
在過去人人有錢賺的年代,
根本沒有人在乎過敬老金會不會發太多,
當年的1500塊,
價值還高過我們現在要發的2000塊,
提出這樣的數字,
只不過是維持市府原有的敬老精神而已。
當然,有人會說:
800萬青年住宅雖然有上千億收入,
但難道所有的事情都依賴青宅?
每一項補貼都是10億、50億的預算,
雖然分開好像綽綽有餘,
但累積起來數量驚人,
光靠青宅,真的能支撐嗎?
關於財源,我們也做了充分的規劃,
會在下一篇文章介紹。
我們要當會賺錢讓人民享福的政府,
而不是只會花錢圖利財團的政府,
更不是只會省錢拉人民吃苦的政府。
請幫助我們,創造改變。
看更多政見與小額捐款:
👉 台北市長候選人 張家豪 https://hao.oen.tw/
👉 大安文山區候選人 華珮君 https://pei.oen.tw/
👉 中正萬華區候選人 曾琳詒 https://linda.oen.tw/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