拓寬人行道居然有助交通?

在透過居住市區減少通勤車流後,
我們要進一步談談道路規劃。
台灣有非常多不良的道路規劃,
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意外。
先定義什麼叫「良好的規劃」?
就是能靠設計本身,
就能避免問題發生,
而不是必須依賴駕駛或行人的「警覺或技術」,
可以自然引導用路人做出正確的行為。
如果可以有完整的人行道,
政府根本就不用宣導什麼「大車來了退三步」,
因為行人自然會走在人行道上,
而大車也自然會順著人行道轉彎,
行人自在,大車也不用擔心視線死角,
就是一個良好的設計。
過去台灣政府一直忽略硬體規劃的重要,
只會反覆宣導希望民眾「改變行為」,
這是一種蠻橫的態度。
民眾當然會學習,
但人都有精神不濟或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,
依賴民眾自覺,就是放任問題發生,
這樣的政府,
絕不是一個親民友善且有責任感的政府。
道路的規劃優化有太多東西可談,
例如左轉道設計、槽化線活用、道路標線等等,
那為什麼特別從人行道談起?
1. 有助提高大眾運輸搭乘:
大眾運輸永遠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環節,
首長們也不斷透過各種方式,
試圖提高民眾大眾運輸的使用率。
但大眾運輸的使用,
一定必須結合步行,
如果行人環境越友善,
也才會越讓人想走在路上,
而且當大眾運輸越成熟,
行人就越多,
如果步行環境沒有提升,
就可能造成更多事故。
2. 無障礙友善:
講到無障礙,
很多人直覺想到的是身心障礙者,
但事實上像老人、傷患、嬰兒車等等,
都需要無障礙的步行環境。
狹小、多障礙物的人行道,
會使這些人必須冒險走到馬路上,
不但危險,也會影響交通。
3. 可做延伸空間運用:
很多人聽到人行道拓寬,
第一個直覺就是:
車道都不夠用了,這樣不是更塞嗎?
正好相反,人行道拓寬,
反而有助於交通順暢。
為什麼?
因為真正讓交通堵塞變嚴重的,
不是車道不夠用,
而是車道被佔用。
我們常聽到「回堵」,
意思就是前面的車被卡住,
後面的車就算綠燈也無法動,
馬路就變成了停車場。
我們以行車速度時速30公里計算,
(這算偏慢了吧?)
每秒鐘車子可以移動約8公尺,
以車長5公尺來換算,
等於車道每被佔用1秒,
就必須多出1.6台車的馬路空間。
反過來說,
如果我們可以避免車輛暫停擋路,
每避免10秒,
就等於增加了16台車的馬路空間。
而車輛什麼時候會被擋住呢?
常見有三種狀況:
A. 臨停(違停)。
B. 公車。
C. 旁車變換車道。
發現了嗎?
公車原本是使交通順暢的設施,
但現在的道路規劃,
每次公車要停都變換車道,
然後擋在路上,
一停可能30秒,
也就是48台車的空間,
而被卡在後面的汽機車被迫改道,
就造成旁邊車道也必須暫停讓道,
一停可能5秒,
又再佔8台車的空間,
如果變道的車輛多一點,
兩個車道都會因為公車的暫停而回堵。
如果連公車30秒都如此,
那臨停一下的2-3分鐘(甚至更久),
造成的問題就更嚴重了。
但我們沒有要反對公車的意思,
問題不在公車,
而在道路的設計。
如果我們把人行道拓寬,
就會多出空間可以設置公車的停車彎,
還有給車輛臨停的臨停彎,
(因為會有接送與卸貨需求)
讓這些會造成回堵的道路佔用移除,
等於同一段馬路,
瞬間多了幾百台車的空間。
更棒的是,
車輛變道也是車禍主因之一,
大幅減少變道的需要,
就等於大幅減少了車禍的發生。
這也是為什麼塗銷內側車道禁行機車,
會大幅減少車禍數的原因,
因為機車不再會因為車道被卡住而換道,
自然被撞的可能性就下降了。
試想,如果每段馬路都多出上百台車空間,
台北的交通擁塞,會不會改善呢?
所以人行道拓寬絕不只是獨厚行人,
同時也能有助於汽機車、公車族與腳踏車,
因為腳踏車道也會因此而有更連續不中斷的規劃,
機車也可以有機車停車彎的空間,
不再需要騎上人行道,
是整體交通改善的關鍵設施。
當然,無法100%的道路都做一樣的規劃,
有些地方道路確實空間不足,
這就必須有賴都更翻新的過程,
讓建築物可以退縮向高處伸展,
好使原有的狹窄巷道拓寬,
這樣就能讓台北無論大街或小巷,
無論你是開車騎車或走路搭車,
都可以走得順暢又安心。
看更多政見與小額捐款:
👉 台北市長候選人 張家豪 https://hao.oen.tw/ 👉 大安文山區候選人 華珮君 https://pei.oen.tw/ 👉 中正萬華區候選人 曾琳詒 https://linda.oen.tw/